
第一部儒家經典譯本是1581年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所譯,用拉丁文節譯了《大學》與《孟子》。根據筆者長期收集整理得出的數據顯示,此后大約產生了304種“四書五經”的譯本。其中《四書》的節譯本與全譯本約180種,拉丁文譯本21種、英文52 種、法文36種、德文28種、俄文20種、西班牙文7種、意大利文3種,芬蘭文與瑞典文各2種,丹麥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亞文、挪威文、冰島文、斯洛伐克文、捷克文、匈牙利文與羅馬尼亞文各1種?!对娊洝纷g本約有51種,包括法文13種、英文11種、俄文10種、拉丁文9種、德文6種、捷克文與芬蘭文各1種?!渡袝纷g本約有21種,含拉丁文與俄文各4種、英文與法文各6種、德文1種?!抖Y記》譯本約11種,包括法文4種、英文3種、拉丁文2種、德文與俄文各1種?!吨芤住纷g本約有32種,其中,英文11種,拉丁文、法文與德文各6種,俄文2種,比利時文1種?!洞呵镒髠鳌芳s有8種譯本,包括拉丁文、英文、法文各2種,德文與俄文各1種。筆者在此使用“種”,不用“部”,原因在于譯本包括多部,而有的譯本出過不同類型的譯本,比如理雅各《詩經》譯本包括韻體與非韻體2種。
就歷史階段來看,儒家經典在西方的傳播有幾個節點。16、17世紀,中國國力相對強大,在西方世界曾掀起一陣“中國熱”,中國絲綢、茶葉、陶瓷、漆器風行歐洲,歐洲繪畫、建筑、園林、雕塑和裝飾均顯露出中國元素。16世紀中葉誕生了漢學,那時西方對中國的喜愛呈現出略為夸張的筆觸,真正深度接觸進而傳播儒家經典的是傳教士,他們的譯著得到歐洲高層的重視。路易十四曾詔諭皇家印刷廠大量印刷這些譯本,路易十五曾下令鑄造中國銅質字模12萬枚。歐洲社會名流對儒家思想時有溢美之詞,稱贊其為“模范文明”。儒家經典承載了歐洲許多激進知識分子所追尋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理念,是啟蒙思想的理論來源之一。歐洲名流萊布尼茨、沃爾夫、魁奈、伏爾泰、狄德羅、霍爾巴赫等受儒家思想影響明顯。作家伏爾泰對孔子頂禮膜拜,曾說孔子是真正的圣人,在其作品中甚至可以找到孔子的話語。凡爾賽宮御醫魁奈是法國重農主義學派領袖,曾被人稱為“歐洲的孔子”。他認為孔子超過古希臘圣賢,《論語》遠勝古希臘哲學。
16—19世紀是歷史上儒家經典在歐洲影響深遠的階段,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儒家經典譯者有意大利的利瑪竇、衛匡國、殷鐸澤;法國的金尼閣、孫璋、馬若瑟、宋君榮、韓國英、劉應、傅圣澤、雷孝思、蔣友仁、白晉、格魯賢、湯尚賢與錢德明;葡萄牙的曾德昭與郭納爵;比利時的柏應理、衛方濟;德國的基歇爾;俄國的阿列克謝·列昂季耶維奇與伊拉里昂·卡利諾維奇·羅索欣。他們翻譯了“四書五經”譯本76種。他們中不乏飽學之士,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其中不少人安葬在中國。明萬歷進士李日華贈利瑪竇詩云:“浮世常如寄,幽棲即是家,那堪作歸夢,春色任天涯。”

18世紀中期在華耶穌會士均轉向更有專業性的研究,歐洲名流對中國元素的態度由贊美轉向批判。此時,“四書五經”譯本仍增加了約36%,西方人共譯出約103種(不含再版)。鴉片戰爭后,德國成立了德國東方學會,《德國東方學會雜志》由此創刊。德國漢學先驅帕拉特著有數卷中國文化經典教材,主要以儒家經典為主。他主張以謙恭的態度對待儒家文化。顧路柏也主張理解中國民族性格,消除陳舊偏見。被稱為“魏瑪的孔夫子”的歌德、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與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對儒家經典與其思想都持褒揚態度。美國學者衛三畏、狄考文、梭羅、維切爾·林賽都宣傳過儒家思想,狄考文親授過“四書”。
19世紀的儒家經典譯者以傳教士為主,包括英國的理雅各、馬歇曼、馬禮遜、柯大衛、麥都思、麥格基、偉烈亞力、詹寧斯與蘇慧廉,俄羅斯的比丘林與司祭西維洛夫,法國的顧賽芬與沙爾穆神父,德國的衛禮賢與花之安。其中理雅各、顧賽芬與衛禮賢翻譯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是翻譯儒家經典的三大巨擘。
20世紀,儒家經典的傳播與帶來深重苦難的兩次世界大戰有關。儒家經典再度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之一,出現小范圍的“中國熱”,各種漢學研究機構迅猛發展,“四書五經”出現了約125種譯本。20世紀初的20年里,美國興起了中國詩歌熱。美國意象派詩人、現代文學革命的先鋒龐德創譯《詩經》,火熱一時,他認為世界病得不輕,而孔子是醫生。正如早年儒家經典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源泉一樣,儒學此時與美國實用主義思想接軌,成為美國人的思想寶庫。
20世紀,西方從事儒家經典翻譯的主要為漢學家、學者與翻譯家,其中有美國的歐德、貝恩斯、沃爾特;英國的蘇慧廉、翟理斯、韋利;法國的霍道生、考狄爾、戴密微、葛蘭言;德國的莫利茲;蘇聯的波波夫、阿列克謝耶夫、休茨基與貝列羅莫夫;瑞典的高本漢、馬悅然與羅多弼;捷克的魯道夫·德沃沙克與伏克里基;斯洛伐克漢學家安娜·多列扎洛娃、瑪里娜·查爾諾古爾斯卡;荷蘭的戴聞達、菲克·盧格騰;比利時的何賴思;西班牙的路易斯與歐瑞歐爾;意大利的阿爾貝托·卡斯泰拉尼、卡羅·歐與保羅·史華羅;波蘭的德尼奇;芬蘭的凱勒·克爾赫蘭與托伍·克爾克克里;丹麥的約恩·克盧比恩;土耳其的納比·厄澤爾蒂姆;斯洛文尼亞的馬亞·米林斯基;挪威的奧勒·比約恩·龍根;冰島的拉格納·巴爾迪松;匈牙利的托克依·費倫茨;羅馬尼亞的弗洛倫蒂娜·維桑。
這個歷史階段對儒家經典作出肯定評價的以英美學者居多。美國漢學家李佳白“一手拿《圣經》,一手持‘四書’”,分別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尚賢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晚年的著作《中國:過去和現在》表達了對孔子話語的贊賞。費正清在其著作《美國與中國》中提過孔子的仁政是政治上的一大發明。美國著名漢學家顧立雅是為數不多的“孔子專家”,著有《孔子與中國之道》等,充分肯定孔子思想對國際思想的影響,該書在中國學者中引用率非常高。漢學家兼哲學家安樂哲、美國哲學學會原主席赫伯特·芬格萊特、倫敦大學教授威爾斯、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科學家李約瑟等都強調過儒學對于世界的意義。
至今,儒家經典在西方歷經四百多年的翻譯與傳播,其國際影響力將長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