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所譯。形合指句子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詞匯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內部的連接或句子間的連接采用語義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夢之,2004)。印歐語言重形合,語句各成分的相互結合常用適當的連接詞語或各種語言連接手段,以表示其結構關系。漢語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間或句子之間的結合多依靠語義的貫通,少用連接語,所以句法結構形式短小精悍。

著名翻譯家、散文家孫家晉曾說過,“西文像樹上分出枝椏,中文如銅鈿串在一起。”印歐語言是以形合為主的語言,有人稱之為線性的語言,其句法以主謂結構為中軸線;如果有賓語或補語成分,可在主線上延伸;定語及狀語成分則以枝椏的形式構成分支線,并通過關聯詞與主軸線相接。這種樹狀結構由于主謂結構形成了對“全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挈性結構主軸”(劉宓慶,1990),因而各支的脈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椏椏都必有歸宿。如果把句的結構比喻成一棵樹,那么句與句、段落與段落之間彼此關聯、相得益彰,構成了密密挨挨的樹林。
漢語是以意合為主的語言,Fowler把漢語描述成流水型環性的語言:“猶如海浪向前推進,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隱含著某些規律,但卻過于復雜,難以分析或表述;這些規律規范著波浪與波浪、波浪與大海、詞組與詞組、詞組與語段之間的各種關系”(轉引自連淑能,1993:45)。漢語句子以主題為統率進行鋪排,“話題—說明”(topic-comment)的結構靈活、形式多樣、組合自由,無主句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分句與分句之間、句與句之間少見邏輯關系詞。

從語法來看,漢語語法具有典型的“隱含”(covertness) 特點,表現為句子中詞匯的詞性同詞的外形沒有必然聯系,詞語的語法功能不清晰,沒有明顯的語義標記詞,而英語語法具有明顯的“外顯性”(overtness),具體體現在詞性同詞的外形密切相關,因此詞在句子中的功能很直觀,句子中有明顯的語義標記。
延伸閱讀:
翻譯是一種深度學習
意合與形合:中譯英啟示
翻譯經驗:十種常見的翻譯腔
翻譯出現錯誤的原因和類型
商務合同翻譯:條件句
翻譯遣詞造句應提現多樣性
論文翻譯的“八項注意”
機器翻譯時常會出現錯誤的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