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 Finance 含義極其廣泛,在中文的不同語境中分別被理解為金融,財務,財政都是合理的。會計有兩大部分:財務會計 (Financial Accounting) 本質是用以記錄,描述企業資金動向的商業語言,即通過會計數據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來描述企業的資產負債,稅務,運營情況,主要供給外部投資者和監管機構使用。而這些數據經過企業深入挖掘分析,也可以用來進行成本控制,預算,投融資決策,這就形成了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此處的管理會計的職能,與企業內部的財務分析師(Financial Analyst)已經相當接近了。進一步拓展,企業的投資,融資和資本結構這些內容就構成了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核心內容,或者叫公司理財,公司財務,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都可以。為了降低企業的投資和融資成本,提高財務管理效率,便出現了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后者包括各種典型的金融中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本質上說他們都是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而公司金融與資產定價 (Asset Pricing) 便合稱為金融學。典型的美式商學院都會有Finance,Accounting,Marketing,MIS 這樣的專業設置,一些歐洲的商學院甚至合并兩者稱為 The Faculty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因為中國并沒有商科這種分類,便將金融學作為經濟學的二級學科,會計學作為管理學的二級學科。由此 Finance 在中文里涉及到公司的語境下將其譯作財務,涉及金融市場時譯為金融。國內大學中的金融專業,一般還涉及到很多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的內容,嚴格來說這些都是金融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的內容,財政學 (Public Finance) 也是同理。而在美國這些都屬于經濟學范疇,隸屬文理學院而非商學院,因為是 social science。用途上,finance 是計劃,account 是記錄,所以 audit,審計一定是 A/C 的分類,根據審計人的身份又劃分出了一般的審計,和公司內部的審計。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的羅福凱在《財務學的邊界問題》一文中指出,財務學與財政學、金融學和會計學,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概念混淆、理論誤用等問題。在歐美國家,只有一個finance。在我國,finance 被解釋為財務學和金融學兩種稱謂,這種情況嚴重影響著學術研究,在實踐上也帶來很大的混亂和危害。他認為從從現在的西方財務文獻看,finance實際是 private finance。西方的財政學與財務學已完全是兩個不同學科。至于金融學,實際是西方的貨幣經濟學monetary economics,而不是我們說的finance。研究表明,我國的金融學是金銀貨幣融通經濟學的簡稱,我國的財務學即歐美國家的finance。金融學與財務學完全是不同的學科。
但是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中國內部控制研究中心的張先治,晏超,王兆楠等人在《當代西方財務金融學研究的范疇與主題——基于國際財務金融期刊的文獻研究》一文中,在采用廣義財務金融學概念的基礎上,以近五年(2010~2014)發表在五種國際財務金融期刊上的文章為樣本,以綜述的形式統計梳理了當代西方財務金融學研究的范疇、主題及方法。結果表明,當代西方財務金融學(Finance)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研究主題印證了廣義財務金融觀,研究視角與研究范疇仍在不斷拓展,研究方法以文檔實證研究和模型分析式研究為主。
finance 和 accounting 是純粹的外來詞匯。accounting 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西方的資本主義方式極大擴張了生產范疇,需要對經濟活動進行計量。這種計量已經超越了代數的范疇,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計算方法——復式會計方法。最早是在意大利的熱那亞產生的。就是經濟發展了,對經濟計量的要求提高了,產生了 accounting。會計從數學產生,然后成為商業的語言,然后逐漸衍生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假設等等一系列的概念。會計首先是數學,然后是商業語言。在和資本市場接觸后,會計現在已經成為藝術;如果考慮商業發展的未來,會計理論(不是會計實務)幾乎就是一門哲學了。

finance 是在 accounting 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羅馬法的適用,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個人,法人的概念應運而生。finance 就是每個企業對自己資金運用的分析。既包括對內的各種會計科目之間的平衡,也包括對外的資金籌措(包括股權、債券和其他各種方式的資金融資方式)。在西方國家,是先有實業企業,再有商業銀行,最后有中央銀行的。因此,債券、股票早于銀行券,銀行券早于國家信用貨幣。因此,在觀念上,融資不僅僅是取得國家信用貨幣,也包括各種債券、股票、銀行券,最后才是國家信用貨幣。簡單說,貨幣也只是finance 的一個要素而已,雖然最后貨幣成為國家法定之物。
中央銀行雖然是最后發展起來的,但是對整個金融體系有最重要的主導力量。因此,finance 越來越重視貨幣的取得,而不僅僅是債券、股票等其他憑證(銀行券只剩下一種了:國家信用貨幣)。換言之,任何 finance 的工具,最終都可以按國家貨幣 (currency) 來進行度量。在 finance 的基礎上,國家的 finance 就變成了 banking。有了國家的 central bank 之后,各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才可以 自由而又有秩序的 banking,當然,始終無法避免的是經濟危機。所以,西方國家的發展序列是:business(商業)——accounting(會計)——finance(金融)——banking(銀行)——currency policy(貨幣政策)——politic(政治)。
北美的公司里沒有一個叫做“財務”的位置,大多是 Corporate Finance,Internal Control,Cash flow Management,Accounting 這樣的具體的職位,再下面還有分 Capital Management,Budgeting,Cashier,Recording,Internal Auditing 這些具體的工作,但是這些都算是 Finance 和 Accounting 下面的。而在北美比較常見的是 controller,則屬于 Finance&procurement 部門,是內部成本控制之類。
而英語概念里的 finance 在國內拆分成了兩個部分,財務和金融,所以港臺地區把 finance 和財務金融學對應,也就是說財務+金融=Finance。用一個便于理解的方法來說:財務對應 corporate finance,是企業(組織、機構、政府等)內部的金融實踐金融對應 financial market,是企業(組織,機構,政府等)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金融現象。當然金融還包含保險,基金,銀行一類的金融分支和金融衍生品相關產業,此部分和財務區分明顯,
中英文翻譯互相對應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因為在英文里finance是大概念,而國內對財務兩字有約定成俗的理解,主要是衡量發生在企業內部的資金及有價物品流通活動。所以中文很多相關翻譯會避開財務兩字,比如金融時報,這樣指代對象就是企業與企業間,行業與行業間,市場與市場間,概念會比較清晰。FA 在北美大多數金融賣方都以為是 financial advisor 的縮寫,而在公司內部一般都是 financial accountant 的簡寫,也被稱為 accountant,財務相關從業人員主要分為 cashier bookkeeper accountant。國內與之相對應的是出納會計財務,財務和會計的區別,主要在于財務更偏重管理計劃控制,所以分析被稱為財務分析,國內也稱為管理會計,不過在民間,財務和會計兩者的概念并不那么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