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早記載翻譯的書籍是《周禮》和《禮記》。兩書記載了周王朝的翻譯官職,其具體任務就是負責接待四方民族和國家的使節與賓客及通譯事宜。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改周代之行人為典客(意為“譯者”),又另設典屬國一職,掌管蠻夷降者。西漢因秦制。魏、晉、南北朝和隋代掌管四方民族和外國交往事務并配有譯員的官方機構,大體上沿兩漢之制,或有所損益,或有所省并。從東漢末年到宋代進行了大量的佛經翻譯。

【翻譯服務外交:張騫出使西域】
遼朝占據了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著占人口多數的漢族和其他民族,為了溝通語言,不得不需要大量的譯員,于是始在州以上官署置譯史,從事口譯。金朝和遼朝一樣,也有譯史和通事職稱,安排在若干政府機構內,從事口筆譯工作。元朝和遼、金一樣,都設有譯史和通事。譯史是筆譯吏員,有蒙古譯史和回回譯史之分。
明朝永樂五年設四夷館,是為了適應外事翻譯的需要,原為八館,后又增添兩館,學習蒙古、西藏、印度、暹羅及回教等國家的語言。畢業的學生分發各部,充當譯員,凡外國人與中國官員往還,談話交際,都由他們翻譯。明末清初,大量西方傳教士來華,知名的總計七十名以上,他們與中國士大夫結合翻譯編寫書籍三百余種,除了經院哲學、神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有關科學的占一百二十種左右,涉及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學和機械工程學、采礦冶金、軍事技術、生理學和醫學、生物學、輿地學、語言學和文學等。
清朝更加重視翻譯。清軍入關前,就建立文館,以“翻譯漢字書籍”和“記注本朝政事”。清軍入關后,設立“筆貼式”,以溝通兩族語言。清朝重視各族語言教學,培養通曉滿文、蒙文和韓漢文的各級官吏、筆貼式和口譯人員。清朝的科舉考試,還特設翻譯一科。在中央一級設立多種翻譯機構。這些機構負責滿漢蒙藏諸語言之間的翻譯。鴉片戰爭以后,有識之士和政府組織的西學翻譯,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翻譯服務文化交流:唐三藏翻譯佛經】
縱觀中國翻譯史,可以發現翻譯主要服務于三個目的:一是進行國家的日常管理,這在多民族國家是必需的,尤其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二是外交,在漢族統治時期外交似乎是翻譯的主要目的。三是吸收外來先進文化,表現為對國外或外族先進文化的翻譯吸收。如東漢末年至宋代對佛經的翻譯,以及伴隨佛經翻譯進行的對印度藥書和歷法的翻譯。遼代、金代、西夏、元代、清代把漢籍翻譯為本民族語言也屬于對漢民族先進文化的學習。清末對西學的大量翻譯是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又一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