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翻譯,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翻譯。但其實,翻譯的領域很廣,還涉及圖形、符號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翻譯。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有趣的、貼近大家日常娛樂的游戲翻譯。
第一次接觸到游戲翻譯是在布里斯托大學的翻譯理論課上,擁有游戲翻譯博士學位的張曉春老師生動地展示了游戲翻譯這一領域的新奇和獨特。在課上,張老師以近幾年大熱的游戲《憤怒的小鳥》為例,要求學生們為不同的鳥起中文名字。結合各種角色的特點,簡單的幾個英文單詞,卻可以被賦予不同的翻譯。 以最著名的鳥“red”為例,同學們提出了“魔力紅”、“火焰紅”、“憤怒紅”等多個譯本,之后大家一起討論了各個版本的優缺點和所用的翻譯策略。對于下圖中這些鳥的翻譯,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在公眾號下方回復我們喔。

(官方翻譯Red怒鳥紅| Chuck飛鏢黃| Bomb炸彈黑| The Blues藍弟弟)
不管是怒鳥紅、飛鏢黃還是炸彈黑,在描述小鳥顏色的同時還表現出了這些鳥各自的獨特威力和功能,而這些威力都只有通過身臨其境地玩游戲才能感覺得到。只有對游戲設置和情節安排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出最為恰當、也最吸引玩家的翻譯,或許這就是游戲翻譯的有趣和獨到之處吧。
隨著游戲市場的日益龐大,各類國外優秀游戲的引進也帶來了大量的游戲翻譯工作。令人遺憾的是游戲翻譯的學術研究卻遠不及游戲翻譯的實踐工作。2016年12月15日,小編有幸參與了游戲本土化的專家(沒有之一),Miguel Á. Bernal-Merino博士在布里斯托大學開展的題為“從神經學角度詮釋創造性游戲的本土化”的講座。

(Miguel Á. Bernal-Merino博士的講座現場)
令小編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指出在小說或電影的翻譯中,翻譯的信息是單向傳遞給讀者或觀眾,而玩家和游戲之間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也就是說玩家根據翻譯的信息做出相應的游戲動作,進而改變游戲進程,如果歸結為一個詞,那就是“可玩性”。而由于各個玩家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將游戲翻譯成更貼近受眾喜好和文化認知的版本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有創造力地、結合游戲受眾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決定了游戲是否成功本土化,打入文化迥異的各個游戲市場。這正是電子游戲翻譯本土化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