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了點年紀的中國人,一提“捷克”這詞兒,一般都會條件反射式地跟上一個“斯洛伐克”當后綴。
是的,倒回幾十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為一個統一的歐洲社會主義國家,還會出現在那個年代中國很常見的世界地圖上,成為那個年代學地理的人必須死記硬背的單詞之一。

但1991年的東歐劇變當中,捷克和斯洛伐克突然分裂成了兩個國家。
更奇怪的是,與俄羅斯、塞爾維亞這些曾經大國中的主體民族對國家的分裂懷有深刻悲情不同,捷克人幾乎敲鑼打鼓“喜迎”與斯洛伐克分道揚鑣。
捷克首任總統、“天鵝絨革命”的主導者、冷戰時代的東歐著名公知瓦茨拉夫·哈維爾,就曾將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分裂稱為一次“和平而友好的分手”。
哈維爾: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分就分吧。
正如哈維爾所言,兩國在分裂后迅速修復了雙邊關系,1993年就實現了首腦互訪。如今兩國都是北約和歐盟國家,在很多國際問題上還經常打個配合,頗有點“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的意思。
是的,翻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史冊,你可能都找不到捷克與斯洛伐克這樣一對“喜迎”國家分裂的奇葩。
在外人看來,這兩個民族關系如此之近,他們屬于同一人種(西斯拉夫人波西米亞分支),擁有共同的語言(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類似普通話和山東話的區別,彼此能交流無礙),信奉著共同的信仰(都是天主教徒),甚至都是從同一帝國(奧匈帝國)中掙脫出來、在近代爭取到獨立地位的。
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國旗配色,暴露了他們趨同的民族審美。
這兩個民族,不,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個民族的兩個分支,在我們的印象中應該“親愛精誠”,共同維護祖國團結太對,怎么還會分家呢?
何況他們的國家,本來已經夠小了。
但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眼中,他們彼此之間的差距其實是極大的。
問題出在這兩群人迥然相反的“三觀”上。
2
在中世紀時代,捷克斯洛伐克地區被稱為“波西米亞”,這個字眼對今天的中國人其實還有點影響——時下小中產們熱衷于搞的那種草坪婚禮就起源于波西米亞。波西米亞式婚禮在19世紀被歐洲上流社會追捧后,成為如今“高雅”婚禮形式的范本。
露天草坪、鮮花、野餐會、波西米亞野果酒、簡潔但不失高雅美感的婚紗、悠揚的小提琴奏出歡快的中歐鄉間舞曲。一個民族留給世界最大的貢獻居然是一種婚禮形式??吹贸鼋菘巳撕軣釔凵?。
但變化發生在11世紀,當時匈牙利王國吞并了斯洛伐克,斯洛伐克成為了這支遠古匈人后裔的北方屏障。為了應戰,尚武的匈牙利人在斯洛伐克地區執行了嚴苛的軍事化管理,這慢慢養成了斯洛伐克人尚武、勇敢但更安于天命的性格。
與之相對,捷克卻在此時選擇了加入西方的神圣羅馬帝國。公元1086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波希米亞國王”稱號。此后,捷克成為了神圣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中唯一一個主體民族并非德意志人,而是西斯拉夫人的國家。

布拉格還做過很長時間的帝國首都。
這次分裂導致了捷克與斯洛伐克人的政治觀點截然不同。當斯洛伐克人在與匈牙利人進行著或臣服、或反抗的東方式權力游戲時,捷克人為自己爭取政治權力的方式卻是西方式的:議會斗爭、逼迫國王和皇帝簽署協約、承認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商人爭取更多貿易權發展自由市場……
更關鍵的轉裂發生在文藝復興時代,捷克首都布拉格是歐洲最早普及古登堡活字印刷術的城市之一,捷克人的受教育程度在這場改變世界的變革中迅速提升,遠遠地將他們的同宗兄弟甩在了身后。
越是受過教育的人,對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奴役枷鎖就越敏感,于是捷克人從文藝復興時代起就成了讓神羅皇帝等后世一系列管制他們的政權都最頭疼的“愣頭青”。
但凡一有革命的風吹草動,都是歐洲未亂捷克先亂,這里實在不好管。
偶爾,斯拉夫人“戰斗民族”的血脈還會在捷克人身上復活一下子,比如15世紀那場著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
身穿禮服、平素彬彬有禮的捷克議員面對前來剝削他們權利的帝國信使,突然壓不住火,將他們從議會大廈的窗子扔了出去,由此引發了撕裂整個神圣羅馬帝國乃至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在議會里動粗打架,捷克人當年的畫風與如今某些地區議會里的場景倒是謎之相似。
到了近代,由于奧地利與匈牙利形成了共主聯邦,捷克和斯洛伐克這兩兄弟又很幸運地“團聚”在了一起,但此時雙方的差距已經很大了。到20世紀初,捷克的工業產量占帝國總產量的80%,還是奧匈帝國中信仰、出版和教育最自由的地區之一,首府布拉格是與帝國首都維也納并列的皇冠明珠,也是東歐最重要的文化和學術中心。
反觀斯洛伐克,此時除了一望無際的農田、牧場和高聳如云的群山,啥都沒有。
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的思想也是割裂的,面對政府施加的暴政,捷克人會選擇在議會或走上街頭抗議,斯洛伐克老農們則會覺得很奇怪:能忍就忍唄,忍不了就跑唄,跟官老爺較什么勁呢?
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后,依據“凡爾賽體系”的規劃,響應美國總統威爾遜先生“民族自決”的天真號召,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依據“同一民族”的教條,愣是被捏在一起,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由于捷克的工業實力太過出色,這個國家一亮相,工業生產力排名世界第七位,咱中國抗戰時期大名鼎鼎的捷克式輕機槍便是該國的杰作。
從“捷克式”這個名字你也能看出,在當時世界人民眼中,捷克旁邊那個小兄弟斯洛伐克也沒啥存在感。
希特勒發動二戰前,對捷克斯洛伐克還搞了個“騷操作”,他以“保護國”的名義吞并了捷克,卻將斯洛伐克作為“盟友”單獨解放了出來,讓它幫自己在東線和南線作戰。
有副手提醒過希特勒:這么分裂一個國家不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嗎?新生的斯洛伐克還會對“第三帝國”保持忠誠嗎?
希特勒說:沒事,盡管放心去干,“凡爾賽體系”就是一幫白癡搞出來的。
果然不出希特勒所料,整個二戰期間,斯洛伐克作為納粹德國的仆從國參與侵略波蘭和蘇聯,表現出了對軸心國相當的忠誠和善戰。同時代的捷克人則在納粹刺刀逼迫下為其生產工業品。兩邊一個流血、一個流汗,基本各忙各的。
3
二戰結束后,深知捷克人不好管的蘇聯人,又把他們跟斯洛伐克撮合在一起。
成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搞了個《科希策會議》綱領。綱領規定:新國家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平等民族的共同國家,斯洛伐克可以行使獨立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執行權,幾乎已成國中之國。
其實與納粹德國的分而治之相比,蘇聯的這一招“勸復合”更高明。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除了民族統一,各方面都是分裂的,因而無法對蘇聯的控制造成威脅——尤其是在政治理念方面。
1968年“布拉格之春”時,布拉格的捷克人紛紛走上街頭跟蘇聯坦克“剛正面”。

而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發的街頭當時卻十分安靜,甚至還在蘇聯人的授意下搞了支持蘇聯武裝干涉的“工人游行”。
當然,斯洛伐克人也有自己的“自由之路”。整個冷戰時期,斯洛伐克的對外人口流失都是整個東歐最嚴重的。壯實的斯洛伐克小伙、漂亮性感的斯洛伐克姑娘成了當時巴黎和阿姆斯特丹最受歡迎的“黑戶口”。
“兄弟民族”老跑去西方端盤子刷碗甚至干那一行,讓捷克人感覺很沒面子。當時的捷克公知們跑到西方求援,往往會不經意地強調一下自己是捷克人,不是斯洛伐克人。
總的來說,冷戰期間長達40多年的“團聚”不僅沒有加深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的“親情”,反而讓雙方更加彼此看不上眼。
1991年給倆兄弟“包辦婚姻”的蘇聯老大哥倒臺,雙方立刻吵了起來。大體過程是這樣的:
斯洛伐克:給錢!不給錢就分手!
捷克:分就分!誰稀罕!
于是這哥倆就分了……
由于兩國解體得過于“絲滑順暢”,事前沒咋挽留,事后也沒鬧領土糾紛。
歐洲人管這次分裂叫“天鵝絨離婚”、“天鵝絨革命”——整個過程跟天鵝絨一樣,滑溜溜、一點不打哏地就過去了。
只能說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對民族認同、國家統一的理解就是這么個調調:捷克那個地緣,決定了他們再怎么“奮發”也制霸不了歐洲,既然如此,與一幫早已經跟自己離心離德的同胞硬搞在一起,有什么意義呢?彼此的人民小日子過得自由舒坦,遠比地圖上多畫上一塊地重要。
當然,捷克人的這種觀點是極端錯誤的,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是一個民族值得為之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的。
至少,在我們看來是如此。